被“妖怪”所吸引……
vol.1
将鬼怪故事应用到旅游业
小泉凡 家住岛根县
2015.10.20
©中才知弥
小泉凡的曾祖父是曾向世界宣传日本鬼怪故事的著名的民俗学家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小泉凡于是也走上了民俗学之路,将八云留下的鬼怪故事和那份精神传承了下来。
邂逅民俗学者小泉八云
我在大学开始主修民俗学并非受曾祖父小泉八云的影响。我当时单纯地认为他只是个将日本的鬼怪故事拿出来再讲一遍的文学工作者,自认为和民俗学是两码事。我也没有读过他的著作。
在读研究生时,一个作业需要读英文的论文,这时朋友拿来一份复印资料说"我找到这个东西,你看看"。
那是一篇收录在美国民俗学会杂志中的,题为《美国民俗学家Lafcadio Hearn》的论文。由于写的是我的祖辈,所以我努力查着字典把它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在那个还没有民俗学这一领域的时代,八云是一位先驱者"啊。
这篇论文中写到,八云出生于希腊,在爱尔兰长大,在美国新奥尔良从事过一段记者的工作后来到日本。他在新奥尔良时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克里奥尔文化(融合了法国、西班牙和非洲的混合文化)的文章,另外编纂过克里奥尔的谚语词典,甚至还出过克里奥尔菜谱集。可以说八云和自己一样,曾经也是个民俗学的学徒。
现在想来就理所当然了,鬼怪故事当然是属于民俗学的啊。在那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非常惭愧。
©中才知弥
八云编写的克里奥尔料理菜谱集
©中才知弥
鬼怪故事中有真理
©中才知弥
八云写了很多关于鬼怪故事的书,如《怪谈》《影》等。我认为他是想通过这些鬼怪故事来审视人类。他曾说,"鬼怪故事中必有真理(truth)"。
我第一次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在东日本大地震的一个月之后走访石卷市的时候。由于八云沙龙"陆奥八云会"的成员们受到了地震的影响,我去灾区看望他们。
当时,我站在依然散发着异味的瓦砾中,有朋友告诉我"在你站着的那个地方旁边,最近才刚刚发现一个紧紧抱着婴儿的母亲的遗体"。这时,我不禁想到了据说八云在松江的鬼怪故事中最喜欢的《买糖女》。
这是一则在松江无人不晓的故事。
"在一座名叫大雄寺的寺庙旁边有一个卖糖的小店,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脸色青白,身着白衣的女子来只买一分钱的水糖。这样持续了两天后,正当店主人觉得奇怪,第三天,只见那女子又来到店前,这次她没有买糖,而是向店主招手唤他过来。店主跟着女子到了大雄寺的墓地,女子却突然消失了。没过多久,店主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寻声而去,店主揭开了一个墓盖,看到里面有一个活生生的婴儿,旁边,正是那个每晚来买水糖的女子的尸骸。"
八云在故事的最后加了一句话,"母爱的力量胜过死亡"来结尾。
站在瓦砾中,我似乎从心底理解了八云为什么如此青睐鬼怪故事。
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开放思维
©中才知弥
八云另外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存。例如,八云写过约13篇关于虫子的作品。一般来讲,西方人是不屑将虫子作为艺术的对象进行创造的,而八云则与热爱虫鸣的日本人产生了共鸣。
虽然当时日本正处于刚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从此极力想要变得更强大的时代氛围中,但八云在熊本的演讲《极东的未来》中指出,"对于日本人来讲最重要的依然是与自然的共生,和维持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
在神户的时候,八云开始对日本人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产生了兴趣,并为报社写了《地震与国民性》这篇文章。其中他认为"日本有很多地震、台风、水灾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现象造就了日本人顺应变化的国民性格"。
因热爱日本而加入了日本国籍的八云,或许被日本人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精神所感动了吧。我记得他曾经评价这种精神是"面对大自然最健康的也是最幸福的态度"。
八云非常不喜欢"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他说"人类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存在,还有自然界和超自然的异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觉得八云应该是从自然界、异界以及人界这三个角度,用一种开放的思维来审视人类的。
我认为这和宫崎骏所描绘的世界十分相似。宫崎骏的动画中常描绘一个超自然的世界,而人类只是作家站在局外描写的一个对象。其中我最喜欢的《平成狸猫大战》刻画的就是原住民狸猫的视角。
鬼怪故事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才知弥
©中才知弥
岛根县松江市是八云热爱的地方。我是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的,在大学时由于出云市同意协助我们进行实地考察,所以经常过去。回来的路上常路过松江市,渐渐认识了那些知道我的祖辈或其他亲戚的人们,与当地的店家也有了一些来往。1987年我搬到了松江市。
现在我一边在岛根县立短期大学教民俗学,一边努力实践,将八云作为文化资源利用到现代社会中去。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也曾说"不能将民俗学当成过去的东西,如何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实践项目之一,自2008年起,我与NPO法人松江观光研究会一同,开展了"松江鬼怪游"项目,带领参加者游览八云笔下的鬼怪故事发生的舞台。
之所以会想出这样一个项目,是因为我在访问八云儿时的故乡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时,曾参加了一个"都柏林幽灵游"。爱尔兰也流传着各种妖怪和精灵的故事,这些都被他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得他们在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和发扬。
我想"我们松江也有鬼怪故事的啊"。松江原本就是城堡城市,有很多如筑城传说等鬼怪故事。可那时,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些鬼怪故事也是一种资源呢。
民俗学者往往通过文字来进行记录,但如果将其应用到观光当中,岂不同样可以让子孙后代代代相传。同时,那些历史和故事也可以通过观光客们流传开来。
我们现在大力培养在鬼怪游中进行讲解的当地的讲解员们。我希望住在这里的人们能够通过讲述当地的故事,越来越关心家乡,越来越以家乡为骄傲。
想让孩子们体验的八云的感官能力
©中才知弥
开设"松江儿童课堂"时,大家参观了小泉八云纪念馆。孩子在专心地描画与八云相关的展览品。
2004年正值八云逝世百年纪念。借此机会,我与松江市共同发起了"松江儿童课堂"活动。每年的暑假抽出3~4天,针对小学4年级到初中的学生,进行一年一度的磨练感官的教育实践。今年已经迎来第12个年头。
初衷是将八云的精神传承给肩负松江未来的孩子们。我认为八云精神最应该呼吁的就是"感官能力"。
恰逢当时,孩子们缺少和大自然接触这一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比如亲眼见过日出和日落的孩子仅占40%。人手一台游戏机的时代突然到来,手机也一时间普及开了,所以人们沉浸在虚拟空间中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等等。
八云16岁时左眼失明,据说右眼视力也极为不好,还不到0.05。所以可以说八云几乎没有视力。知道了这些再来读八云的文章,就能深切感受到他的听觉、嗅觉和触觉极其灵敏。比如那篇描写明治时期日本的生活之美的作品《日本鲜为人知的一面》中,虫鸣、木屐声、从人力车散发的气味以及肌肤感到的风动,都被汇集到八云的笔下。
在过去的几次"松江儿童课堂"中,我们教孩子们区分不同虫子的鸣叫声,还让他们在森林里闭起眼睛"盲行"。有的孩子发现,"原来闭起眼睛就能闻到森林的味道"。今年的儿童课堂上,我们制作了"松江儿童Hearn八景" *。所谓八景,即不光是眼睛看到的风景。比如傍晚的钟声就是一幅名为"晚钟"的声音风景。
*当地人称小泉八云为Hearn。
©中才知弥
小泉八云的故居,孩子们在听小泉凡讲解。
儿童课堂的教学效果很难用数字来衡量。然而我发现孩子们开始不只考虑自己,或是为自然着想,或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可以感到孩子们提高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磨练感官,或许培养了他们去看从前看不到的事物的能力吧。而在自己生长的当地锻炼感官也让孩子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家乡了。
©中才知弥
在城山稻荷神社。孩子们听小泉凡讲八云最喜欢的关于石狐狸的故事。
通过感官能力的培养来发现和创造文化
通过感官能力的培养,可以发现当地的文化资源,可开创未来。我们想要培养更多这样的孩子。而且,不光是松江,日本各地都有鬼怪故事和民间传说这样口口相传的东西,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希望各个地方都能够有这样的活动。
在我刚刚搬到松江的时候,因为自己是小泉八云的曾孙,我多少会有一些压力,因为我不想让人们觉得我是在借用祖先的光环。但在开展"鬼怪游"和"儿童课堂"等活动的过程中,这种压力逐渐消失了。
虽说现在也不能说一点压力没有,但是已经越过了当年的那种时期,现在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将八云作为文化资源运用起来"。
或许是因为我的名字"小泉凡"比较好记,最近这里的人们见到我都开始叫我"凡",我很喜欢大家这样亲昵地称呼,无论是在家附近,还是在世界的任何角落。
©中才知弥
手持八云所著的《日本鲜为人知的一面》一书的第一版。
©中才知弥
采访:2015年8月
编辑:山岸早濑(自由撰稿人)